STEM 另一角度 融合學生內外能力(上)

STEM 是學界近年的熱門議題,回顧過去一年報導 STEM 的方案可謂數之不盡,而且很多都是貼地兼實用的教學方式。今期換一個角度,由兩位教育專業人士講解,用 STEM 如何融合學生內外能力。

兩位專業人士分別是香港教育城行政總監鄭弼亮,以及香港科技大學環球社會中心總監胡錦添博士。前者於近五年率領香港教育城,協助各校實踐各類電子學習方案,對學界十分瞭解。後者從事高等教育工作之餘,近年致力推展融合教育,務求讓教育成人的理念真正落實於新一代。此外,兩者對 STEM 各有不同實踐方法和理念,前者會與大家看 STEM 教育如何讓學生實踐融合,後者是讓學習經歷融合學生。

教育界積存問題

提及融合教育,一般而言,在香港是指 SEN ( Special educational needs )學生與主流學生相處,一開始兩位專業人士也有討論此點。胡博士率先指出融合教育按教育局指引分為八類,但以專業角度而言,分類必定在八類以上;鄭弼亮指出有更多人是將非主流學生就視為 SEN 學生,此舉會包含非華語學生。

教育局裡的《認識及幫助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兒童 教師指引》中,第二章有說明 SEN 所指的學生類別眾多。
教育局裡的《認識及幫助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兒童 教師指引》中,第二章有說明 SEN 所指的學生類別眾多。

鄭弼亮續說按上述分類,很多人漸有一種對 SEN 字眼略帶負面意念,就算是資優學生的父母也認為 SEN 帶有貶意,間接令 SEN 學生與主流學生更見分歧。還有其他問題,如學生的表達技巧側重在文字,而多元能力,如分析力、解難力也未能培養。還有一個隱藏問題,就是普遍人認為「坐唔定」是不乖的表現,但事實學生的活動空間及時間均不足。

STEM 令學生內在融合

幸好近年 STEM 的出現,能讓學生掌握融合自身內所有能力的機會,而部分比賽更讓學生有多媒體及多元能力的發展空間。簡言之, STEM 教育設計解決了很多過往積存的問題,而且對老師而言,有一個新教學切入點。

實際上, STEM 帶出新教學方法外,也關注運算思維能力,而此能力正適合小學及初中學生。他用了一個近期的比賽作講解,主題是設計智能城巿,當中有多項運算思維元素,如解難、分拆問題能力、觀察及分析等。舉例學生大多會製作建築物,當中就要不停砌磚,重覆的堆砌會讓他們有建築的具體體驗,此時再切入用編程,一切就十分易掌握,當中至少會掌握了運算思維。

學生掌握 TS

此外,運算思維能力會令學生掌握流程技巧,也就是進一步有 Total Solution (全方位解決方案)的概念,而並非在只是解決問題的表徵。過往很多學生看到的問題較為表面,例如協助肢障就設計輪椅,但實際生活的問題就是輪椅難以在所有路面行走,畢竟香港是一個多梯級的城巿。比賽當中,有學生就提議運用 Google Earth 的實境功能作視像分析,鄭弼亮表示構思涉及大量技術所以未能實行,但此方面構思可行性極高,學生的設計方向正確,他個人認為學生的設計能力提升正是受惠於 STEM 的推行。

[row][double_paragraph]

粉嶺禮賢會中學的作品,從中也可感受出掌握堆砌技巧後,就可運用編程協助。
粉嶺禮賢會中學的作品,從中也可感受出掌握堆砌技巧後,就可運用編程協助。

[/double_paragraph][double_paragraph]

高中組冠軍 是道慈佛社楊日霖紀 念學校,其學生專注力高,作品十分細緻。若不告訴你們此校是 SEN 學校,你能辨別出來嗎?
高中組冠軍是道慈佛社楊日霖紀念學校,其學生專注力高,作品十分細緻。若不告訴你們此校是 SEN 學校,你能辨別出來嗎?

[/double_paragraph] [/row]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