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代筆電駕到  Gigabyte Core i7-12700H + RTX 3070 Ti 開箱篇

Intel 盛世再臨! 12 代 Core 繼 Desktop 市場打了一場漂亮的翻身仗後,在筆電市場上再度出戰。而且 Intel 說得出做得到,個別廠商如 Gigabyte 更趕及在農曆新年前成功出貨,正式宣告 12 代筆電新時代的降臨。筆者毫不諱言,12 代最大用武之地在筆電,因為他新增了 E-core ,可在效能及省電間作出最大的平衡。

12 代 Core-H 帶來的新技術

有如美軍 F-35 隱形戰機分成 F-35A 、 F-35B 及 F-35C 三個不同版本。這次 Intel 也為 12 代準備了 Core-H / P / U 三個不同的平台版本。其中 Core-H 是 12 代筆電的主力產品,擁有 Core i9 、 i7 及 i5 共 8 個型號,也是最先登場的版本。

12 代 Core 筆電處理器設計以效能及低功耗並重
12 代 Core 筆電處理器設計以效能及低功耗並重

Core-H / P / U 三個版本最大的分別在於功耗。分別為 45W 、 28W 及 15/9W。
Core-H / P / U 三個版本最大的分別在於功耗。分別為 45W 、 28W 及 15/9W。

14 核心成主流

筆電有嚴格的功耗限制,所以廠商一般很難增加核心數目。在 12 代中, Intel 通過混合 P-core 與 E-core 的做法,使核心數目一舉達到 14-Cores (6 P-cores + 8 E-cores) 及 20 線程之多,打破 11 代 Core 及 Ryzen 5000/6000 Mobile 最多 8 核心的平衡。 14 核心主要用於 Core i9 及 Core i7 等型號,如旗艦 Core i9-12900HK 擁有 14-Cores (6 P-cores + 8 E-cores) 及 20 線程,最高 Turbo 時脈可達 5GHz 而與 Core i9-119800HK 持平,而前者在核心及架構上有優勢。至於 Core i7 有 3 個型號,其中 Core i7-12700H 除了在 Turbo 時脈降至 4.7GHz 外,核心數目維持在 14-Cores (6 P-cores + 8 E-cores) 及 20 線程,屬性價比較高型號。至於入門級的 Core i5 有 3 個型號,核心數目介乎 12-Cores (4 P-cores + 8 E-cores) 至 8-Cores (4 P-cores + 4 E-cores) 之間。

12 代 Core-H 架構圖。筆者意外發現 GPU 改以 x8 連接。此陋習由 AMD Ryzen 最先採用,現在傳染給 Intel 了。
12 代 Core-H 架構圖。筆者意外發現 GPU 改以 x8 連接。此陋習由 AMD Ryzen 最先採用,現在傳染給 Intel 了。

E-core 可延長電池續航時間

Apple M1 的成功對 Intel 帶來不少衝擊。痛定思痛後, Intel 認為 M1 最成功之處還在於其較低的功耗,也是 Intel Core 處理器最大的短處,因此 12 代最大的改進在於加入 E-core ,使 12 代筆電的功耗大為降低。

有別於 Apple M1 採用 5nm 、 AMD Mobile Ryzen 5000 及 6000 分別採用 7nm 及 6nm 製程降低功耗的做法, E-core 在 10nm 製程下憑藉的是低時脈高效能帶來的優勢。筆者以 《 PCMark 10 Modern Office Battery 》 測試 Core i7-12800H 剛開始時顯示為 3 小時 45 分,其後顯示為 5 小時 45 分,最終為 6 小時 1 分。估計是程式初期以 P-cores 運算,所以估計功耗較高關係,及後改以 E-cores 運算,所以最終 Modern Office 使用時間有 1 倍的增長,可見 E-core 對 12 代 Core 提升電池使用時間之價值。

分 DDR5 及 DDR4

12 代筆電新增支援 DDR5,同時考慮到市場主流仍是 DDR4,因此 12 代筆電分為 DDR5 及 DDR4 兩個版本。考慮到 DDR5 初期面對缺貨的問題,所以率先登場也以 DDR4 型號為主,包括本文評測用機。從速度來看,筆電 DDR5 可達 4800 而 DDR4 為 3200 , DDR5 有相當於 50% 可用頻寬的增長。另一方面, DDR5 採用 32 banks 設計,較 DDR4 的 16 banks 多,並且改用 Same bank refresh 可針對改寫的內容刷新,不必像 DDR4 採用傳統 All-bank refresh 需刷新整個記憶體上的存儲資料,使用效率更高。

12 代筆電少不了 Wi-Fi 6E 及 Thunderbolt 4 等新一代功能。
12 代筆電少不了 Wi-Fi 6E 及 Thunderbolt 4 等新一代功能。

12 代 Core-H 筆電 CPU 規格一覽表。
12 代 Core-H 筆電 CPU 規格一覽表。

12 代 Core-P 筆電 CPU 規格一覽表。
12 代 Core-P 筆電 CPU 規格一覽表。

12 代 Core-U 筆電 CPU 規格一覽表 Part 1 。
12 代 Core-U 筆電 CPU 規格一覽表 Part 1 。

12 代 Core-U 筆電 CPU 規格一覽表 Part 2 。
12 代 Core-U 筆電 CPU 規格一覽表 Part 2 。

Gigabyte AORUS 15 XE4 電競筆電

送測的型號為 Gigabyte AORUS 15 XE4 。從型號 XE4 去看已知屬於 DDR4 的型號, DDR5 型號要於農曆新年後才抵港發售。

Core i7-12700H 高性價比處理器

作為電競筆電型號, AORUS 15 XE4 選用了 Core i7-12700H 處理器,擁有 6P-cores + 8E-core 共 20 線程設計。在工作時脈方面, P-cores 為 4.7GHz Max Turbo Frequency ,主要針對 Gaming 等應用。至於 E-cores Max Turbo Frequency 僅 3.5GHz ,負責一般應用以營造低功耗的工作環境。

Core i7-12700H 的 《 CPU-Z 》 截圖

RTX 3070 Ti 提供 2.5K Gaming

配合 12 代 Core CPU ,還有 NVIDIA 剛於 CES 2022 上發表的 RTX 3070 Ti 新款 Laptop GPU , NVIDIA 給予的評級是 「 Turbocharged with More Cores 」、相當於 1.7X RTX 2070 SUPER 效能、在 1440p 下有 100fps 效能。也許是受 NVIDIA 的評級影響,所以機身也選用了 15.6″ 窄邊框 QHD 2560×1440 IPS 級霧面液晶顯示螢幕 (165Hz 更新率, 72% NTSC) 顯示屏,可充份展示 RTX 3070 Ti 的性能。

在 Power 設定方面,筆電設定最高顯示電源為 130W,最大 Boost Clock 1485 MHz 屬於 NVIDIA 設計的上限,配備 8GB GDDR6 記憶體。除此以外,筆電還有 Intel Iris Xe Graphics 可用,別小看其效能。筆者發現他擁有 96 EUs,在《 3DMark Time Spy 》 測試可有 1,847 得分,不比 AMD Ryzen 整合繪圖功能弱。

RTX 3070 Ti Laptop GPU 定位在 1440p 100fps 市場。
RTX 3070 Ti Laptop GPU 定位在 1440p 100fps 市場。

 

支援第 4 代 Max-Q,包括 CPU Optimizer 、 Rapid Core Scaling 及 Battery Boost 2.0 等新技術。
支援第 4 代 Max-Q,包括 CPU Optimizer 、 Rapid Core Scaling 及 Battery Boost 2.0 等新技術。

 

RTX 3070 Ti Laptop GPU 規格表。擁有 5,888 CUDA Cores ,效能更加貼近 RTX 3080 Laptop GPU 。
RTX 3070 Ti Laptop GPU 規格表。擁有 5,888 CUDA Cores ,效能更加貼近 RTX 3080 Laptop GPU 。

 

RTX 3070 Ti Laptop GPU 基於 GA104 核心。
RTX 3070 Ti Laptop GPU 基於 GA104 核心。

 

Intel Iris Xe Graphics 擁有 48 EUs ,不容小覷。
《 GPU-Z 》 未能正確顯示 Intel Iris Xe Graphics 有 96 EUs 。

 

Intel Iris Xe Graphics 在 《 3DMark Time Spy 》 測試可有 1,847 分。
Intel Iris Xe Graphics 在 《 3DMark Time Spy 》 測試可有 1,847 分。

以 USB Type-C 為主

為迎接 12 代筆電的新時代,廠商採用不少全新的設計,予人耳目一新的感覺。如 SD 讀卡器功能取消了,原來的 USB Type-A 埠也減至一組,改以 USB 3.2 Gen1 (Type-C with DP) 及 x Thunderbolt 4 (Type-C) 為主。為了降低筆電的厚度,並提供更多 USB 功能,筆者認為這僅屬開始,全面淘汰 USB Type-A 只是時間上的問題。

左方連接埠設有 HDMI 2.1,也是整機惟一 USB Type-A 所在。
左方連接埠設有 HDMI 2.1,也是整機惟一 USB Type-A 所在。

右方連接埠設有 Thunderbolt 4 (Type-C) 功能。
右方連接埠設有 Thunderbolt 4 (Type-C) 功能。

HD Camera 位於頂部。
HD Camera 位於頂部。

全尺寸鍵盤。
全尺寸鍵盤。

底部設有不少通氣孔,並加入防塵網。
底部設有不少通氣孔,並加入防塵網。

採用 PCI-E 4.0 x4 NVMe SSD,最高讀寫速度達到 7,026.47MB/s 及 4,996MB/s。
採用 PCI-E 4.0 x4 NVMe SSD,最高讀寫速度達到 7,026.47MB/s 及 4,996MB/s。

重新設計的 《 Gigabyte Control Center 》程式。
重新設計的 《 Gigabyte Control Center 》程式。

可在 Dashboard 監控 CPU 及 GPU 使用率及工作溫度。
可在 Dashboard 監控 CPU 及 GPU 使用率及工作溫度。

提供 5 種風扇模式可選。
提供 5 種風扇模式可選。

可選的鍵盤 RGB 燈效設定。
可選的鍵盤 RGB 燈效設定。

FLIR 熱影像測試︰

機身熱源主要在鍵盤上方,測試最高為 41.5 ℃ 。
機身熱源主要在鍵盤上方,測試最高為 41.5 ℃ 。

SPEC
作業系統︰Windows 11 Home
顯示屏︰15.6″ 窄邊框QHD 2560×1440 IPS 級霧面液晶顯示螢幕 (165Hz 更新率, 72% NTSC)
CPU︰Intel Core i7-12700H(6P-cores + 8E-cores/20T, 2.3~4.7GHz)
GPU︰NVIDIA GeForce RTX 3070 Ti 獨立顯示晶片 GDDR6 8GB, Intel Iris Xe Graphics
記憶體︰16GB(2×8GB DDR4-3200)
儲存裝置︰1TB PCI-E 4.0 x4 NVMe SSD
左方連接埠︰1 x HDMI 2.1, 1 x USB 3.2 Gen1 (Type-C with DP),1 x 3.5mm 耳機/麥克風複合插孔, 1 x USB 3.2 Gen1 (Type-A)
右方連接埠︰1 x 電源輸入, 1 x Thunderbolt 4 (Type-C) , 1 x RJ45(網路插孔)
網路︰Intel Wi-Fi 6E AX210(Gig+) + BT5.2、Realtek RTL 8125-BG 2.5Gb LAN
音效︰2‎×2瓦揚聲器、內建式麥克風、DTS:X Ultra音效技術
視訊鏡頭︰HD鏡頭
鋰電池︰99Wh
火牛︰240W
尺寸(W×D×H)︰3‎60×244×24~27mm
重量︰2.4kg
保養︰2 年國際
查詢︰GamingHK Ltd. (6222 3792)
售價︰$20,999

Conclusion

為先睹為快,今天先送上開箱文, Benchmark 分數在整理中,將於短期內跟大家送上效能篇。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