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奪匠心 發揮 STEM 精神(中)

自製玩意 獲得真正成功感

了解過他們的上課過程,但還是不太難解他們為甚麼特別喜歡木工課堂?學生梁皓程搶先答,因為有成功感,過往的玩具都不是親手做,現在能自製十分開心和滿足。同級同學吳映璇進一步清楚的解釋,她坦言整個過程也不是全部很愉快,設計時能自由發揮很開心,動手做的過程當中遇到不少困難會比較難過,但當成品完成後,有很大的滿足感。

鄭灝言指出與 mBot 相比,他更喜歡木工。一旁的梁皓程再次搶說,他同樣比較喜歡木工,原因是挑戰性較大,木工可自行繪圖、裁切,即可以自行設計但 mBot 就不能,製作只是根據說明書指示。不過,施恩慈另有看法,她提醒 mBot 在編程方面,也可以自行創作。

對於課程,每位學生也有未來的願望,有學生希望能自行製造船、屋、音樂盒等。單是這一點,就令小記了解到,課堂安排與過往十分不同,過往很多學生於學習後並沒有期許,換句說話,大多數學生沒有追求學習的期盼,而是次學習卻觸動了他們對學習的慾望。

[row][double_paragraph]

Step 1: 為了減少日後的錯誤,同學會先從紙上畫紙樣。
Step 1: 為了減少日後的錯誤,同學會先從紙上畫紙樣。

[/double_paragraph][double_paragraph]

Step 2: 紙樣製作完成後,會在木板上畫草圖。
Step 2: 紙樣製作完成後,會在木板上畫草圖。

[/double_paragraph] [/row]

[row][third_paragraph]

Step 3: 啟動機械前,必需先行檢查工具的安全狀況。
Step 3: 啟動機械前,必需先行檢查工具的安全狀況。

[/third_paragraph][third_paragraph]

Step 4: 帶上保護眼鏡,可以開始使用迷你木鋸床。
Step 4: 帶上保護眼鏡,可以開始使用迷你木鋸床。

[/third_paragraph][third_paragraph]

Step 5: 完成後,需用砂紙打磨。
Step 5: 完成後,需用砂紙打磨。

[/third_paragraph][/row]

學生們先分享學習過程、體驗及心得感受,敏銳的讀者相信感受到學生的轉變。以下就由該校當中的兩位老師,分別是行政支援及資訊科技統籌主任、天文、科學與科技科科長文雁菁,以及教務主任及天文、科學與科技科科長趙嘉俊,分享是次的設計要點及心得。

接觸真實生活課題

文老師解釋課程設計從 mBot 加入木工,目的是是讓學習經歷的層次上有所提升。她坦言課程設計上,是希望在高小課程裡加入難度,畢竟有難度學生才有成功感,亦因此引入生活上可使用的機械。先回顧下學校的課程編排初小是天文、科技與科學,高小是動手做 STEM 課程,當中分為四年級砌 mBot 、五年級和六年級會學習木工。選擇木工是考慮會更多動手做的機會,也能令他們理解到購買物品,不是唯一解決生活問題的方法,而不選擇積木的原因是積木本身有很多限制,始終生活物品要涉及真正量度及製作,而木本身的可塑性高,亦可藉此讓學生學習環保及愛惜生活物品。

浸信會沙田圍呂明才小學進行是次課程設計兩位統籌老師( 左) 趙嘉俊和(右)文雁菁。
浸信會沙田圍呂明才小學進行是次課程設計兩位統籌老師( 左) 趙嘉俊和(右)文雁菁。

實物令學習更易掌握

她續說去年通過 mBot 實踐動手做有不錯的成果,但仍未到達 STEM 內在的精神,若從木工進入就達到更多生活應用實踐,因為學生必需在沒有說明書狀況下要自行解決問題。此外,製作實物學習,確實令學生更容易掌握課題,以陀螺為例,學生會發問如何轉得好?現在於製作陀螺時,可以學習程討論形狀、對稱、軸對稱、旋轉對稱等,直接的議題讓學生們學習貼地入心。

課室內有學生的提問板,藉此引領同學學會問有效的提問。
課室內有學生的提問板,藉此引領同學學會問有效的提問。

此外,細心思考以上描述的過程,通過製作學生會反覆提問、搜集資料、想像、計劃、製作、評估及測試,並進行改善,正是一個工程設計流程的循環,也是日常解決生活問題的真正方法,說到底,也正是 STEM 精神。她指出學生能承襲此精神,就能於各行各業發展,畢竟 STEM 精神不一定是程式設計、不一定是建築工程,而是真正的自身的解難能力。

工程流程並不複雜,難點是將之套入教學細節中。
工程流程並不複雜,難點是將之套入教學細節中。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