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導孩子的禁忌(一)

A 小朋友是家中的獨子,剛滿 10 歲,就讀小學四年級。他的性格比較反叛,常常與父母爭辯,絕不服輸,經常為小事與父母衝突。A 喜歡玩電子遊戲,有一次他做完了功課,嚷著媽媽把手機給他玩遊戲,但媽媽堅決拒絕,媽媽擔心小朋友常常看電子熒幕會傷害眼睛,然而 A 為此表現激動!

A 十分激動,質問媽媽為何不可以玩,爭辯期間把媽媽的手機摔在地上,然後放聲大哭,情緒久久不能平復,又嚷著去尋死,父母不知如何處理,最終帶他見醫生作評估。父母表示,A 小朋友在學校的表現十分良好,老師也找不出問題。但是父母摸不著頭腦 A 為何在家中那麼的反叛?其實小朋友十歲左右開始,日常生活有自己的意見,期望父母認同,不喜歡任人擺布,是非對錯正在摸索當中,到了 11 歲後開始建立道德觀念。

10 至 11 歲特徵

母親與孩子說話,常犯的錯誤便是「命令式的說話」。何為「命令式的說話」?這是帶有價值判斷的意向,已經預設了答案,要求對方絕對服從。診症期間發現母親經常用「命令式的說話」與 A 小朋友溝通。例如「診所冷氣很凍,快點穿返件外套啦」、「唔好搞醫生的東西」、「不要郁來郁去」等。當父親發表意見時,母親立即阻止「你掛住返工邊度知道咁多」。母親其實都是十分稱職的媽媽,既要工作也要照顧家庭,亦要協助孩子溫習。盡心盡力讓家人生活舒適,也期望孩子學業有成。

改變對話方式

母親忙於工作,家裡有太多事情處理,沒有時間和空間給予子女。所以母親和 A 的矛盾越來越大,衝突越來越多。A 小朋友並沒有心理問題,父母也喜愛孩子,夫婦間的溝通也相處融洽。主要的問題都是父母不懂得用更加好的態度跟孩子溝通。不帶「價值判斷的說話」與別人溝通是得到對方信任的先決條件!我們想象在工作當中,經常聽到上司對我們說「不要偷懶,勤力工作,請你返來唔係給你休息!」其實要和孩子好好相處,只要改變一下說話的態度,情況便會不同。例如「這裡的冷氣很凍,我都要穿返件外套,你凍不凍呀?」、「你做完功課可以玩一會遊戲,但不能太久,因為會影響眼睛健康!二十分鐘足夠嗎?」。

對話要讓孩子先表達他的感受和意見,然後才表達自己的意見讓孩子去選擇。我們不能假設孩子的決定都是錯的!也不能假設父母的決定都是對的!有時候明知孩子的決定是錯,也應該讓他們承擔錯誤的結果。生命歷程就是不同的選擇,並沒有絕對的對錯,只要承擔不同的結果!孩子對父母言聽計從,缺乏特立思考,長大便不會有所成就。他們只會是墨守成規的庸碌之輩。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