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斗室」增創科人士互動交流

創新科技有助香港經濟已是近年共識,科研人員在產品開發的關鍵時刻往往要爭分奪秒,通宵達旦。一個位置便利、匯聚創科人才的「創科住屋生態圈」不但可增加人員的休息時間,更可讓科研人員互相分享心得,提升科研質素。最近計畫興建的「創新斗室」,正正是不少創科人士眼中認為,香港應該盡快出現的創科配套,這類在英美早已出現的「創科村」,除了可增強創科氛圍外,也幫助通宵達旦製作的員工解決交通問題,可謂一舉兩得。

爭取時間進行研發

呂衍衛(Tim)與他的拍檔創業三年,公司 Heartisan 是香港科學園培育公司之一,正在研發一個可以同時量度心電圖及血壓的穿戴式裝置,偵測心臟病,減低失救情況。

Heartisan 聘請了在大陸工作多年的菲律賓籍工程總監 Felvie Condrillon,他相信 Heartisan 的研發項目能夠幫助他人,並且非常具潛力。Felvie 最初來港租屋的時候,試過多次被業主拒絕出租,即使 Tim 出面幫忙也沒辦法。他認同科學園需要一個住宿區:「外國人好難租屋,一開始只尋找『劏房』租盤,只要求租金可負擔、方便及寧靜,但業主不願租給外國人,最後租到粉嶺去。如科學園有宿位,就不用趕車回家,環境清靜更可以集中工作。」

Tim 亦由於租金貴及分租人的生活起居等問題,由大埔搬到深圳福田口岸附近居住。他大部分時間要回到位於科學園的辦工室工作,每天需過關上班,十分費時。「如果錯過過關時間,要搭的士去羅湖再搭的士回家,不方便之餘也分外勞累。」

曾於英國劍橋讀書和工作的 Tim 指,「創新斗室」的項目概念和他在英國劍橋科學園的生活區相似。「做科研好多時想到個意念就好想做繼續,不想因為要趕車而留待第二日再做。因為重新開始,往往要花好多時間構思概念,不一定有有靈感。如果住在園區就不同,做完走路回家也可。」

Tim 認為,以合理租金讓園區內的創科人士合居在一個設施內,一來方便工作,同時亦可以與其他科研技術人員交流,獲得第一手資訊,並且可擴闊人脈。

Tim認為,園區內的創科人士合居在一個設施內,既方便工作,亦可以讓科研技術人員交流,擴闊人脈。
Tim 認為,園區內的創科人士合居在一個設施內,既方便工作,亦可以讓科研技術人員交流,擴闊人脈。

宿舍營造創業氣氛

科學園園區公司 Ampd Energy 致力研發更具效能及更穩定的能量貯存技術,其產品 Ampd Silo 以鋰離子作為貯存能量的媒介。來自巴西的 Ampd Energy 共同創辦人 Lucas Valente 表示,公司發展迅速,創意不斷,全賴全球不同地方的員工無私貢獻。他留意到不少海外人士來港後均面對不同的住屋及交通問題,如果可以改善這情況,相信科研質素將有所提高。「在準備來港工作前,我曾經在網上搜尋香港是不是有『創科村』之類的設施或社區,因為人在異鄉,遇到有共同創科背景的人可以有更多話題,生活在一起也有助於互相交流幫忙。」

事實上,外國人比香港人更難租到合適的單位居住。Ampd Energy 的商務總監 Guido Philips 來自南非,目前居住於大坑。他指,初時來到香港沒有任何資訊及渠道找住宿,不像外國的科學園區,可以在網上預先作好安排,一開始也會感到徬徨。

Guido 認為,有合居住宿可以幫助留住人才,他亦相信當一班科研人員及初創企業人員住在同一個社區,可以營造創業氣氛,擦出更多創新意念。

Lucas Valente 表示,創科村的設施概念在外國很流行,主要方便外地的科研專人簡化尋找住宿的麻煩,香港亦應有相關設施,有助帶來更多人才。
Lucas Valente(中)表示,創科村的設施概念在外國很流行,主要方便外地的科研專人簡化尋找住宿的麻煩,香港亦應有相關設施,有助帶來更多人才。

科學園建「創新斗室」助創科

今年年初公布的《施政報告》提出在鄰近科學園的位置興建「創新斗室」,借鏡外國共住及共用工作空間,營造創業氛圍,讓本地及海外的科研人員有更多時間交流,並專注創新科技研發。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