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的生涯規劃

某日,在社交平台上看到一位相識但不相熟的記者行家,在自己的 Facebook 上發表了一篇自白文章,講述了過去幾年自己從事文字記者的經歷,經過傳統印刷媒體的轉型,傳媒老闆大都奉行緊縮路線,報紙、刊物廣告萎縮,編輯方針也因為各種理由,包括廣告、消費者口味,甚至是政治理由,記者早就只能按編輯意向做內容,內容也只能變得愈做愈少,最後也變成只有「摺書」一途。

記者做紙媒,同時也要兼顧刊物網站,所以另一個身份也是網媒,製作網上內容,不管是否跟刊物的市場定位和讀者群是否一致,總之網上貼文只要有得「呃 Like」便成!結果,記者的地位及工作專業身分大變,變成只需要上網「抄稿」的寫稿機器,跟記者工作完全是兩回事。

經營者與工作者的對立

在好幾間傳媒待過,這位行家最近工作的雜誌又要「摺書」,今次,他不再考慮在傳統傳媒上找工作(事實上也沒有多少傳媒敢請人),有考慮過自己開網站,利用建立下來的人脈關係去創業,成為全職網媒。但他最擔心的是,幾乎每個有同樣遭遇的傳媒行家,都有此想法,不過開個內容網站就會有廣告收入?未必!而且網站已多如繁星的今日,要靠一個網站突圍?談何容易?結果,這位朋友在文末就揭盅,原來他最後加入了一個內容網站,真真正正成為一位「網媒」,希望朋友們祝福他。

他的經歷和內心鬥爭,筆者一年前都經歷過,應該自己創業還是繼續發展《PCM》?結果,我選擇了發展一個新的新聞媒體生態,一年下來,雖然《PCM》仍是每個星期出版,但我們所經營的媒體業務,已經和以往依附在新聞集團有好大分別。當然,我們靠的還是廣告收入,但廣告的型式和新聞媒體型態,已經改變了不少。網媒編輯的工作,看似簡單,但要認真做起來,實在需要好多學問,要從書中,選取甚麼內容變成網上文章?網上閱讀、手機閱讀和平面閱讀習慣的不同;還有跟廣告客戶的合作聯繫,同時又要堅守持平原則。以上種種,都是「網媒編輯」轉型的入學必修科。

鼓勵開發「自媒體」

要學得快,自己都有鼓勵身邊的編採同事,除了工作之外,也可以用自己的興趣,去嘗試建立自己的內容網站,香港人通常會叫其為 Blog,但台灣人倒起了一個不錯的名字 —— 自媒體,記者在工餘經營自媒體有好處,一則建位個人知名度,日後有機會成為發展業務最重要資產。個人知名度提高,對公司的工作,以及公司的廣告業務都會有幫助;第二,經營自媒體的風險不高,但在決定內容、網站設計和推廣品牌時,就會累積了經驗,日後在媒體工作上任何位置也難不到自己,當然,有了經驗,更不怕有人拿走你的未來。

共勉之。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