獎賞侵蝕孩子的內在動機

孩子:「我做完功課,點解無獎?」母親:「鬼叫你做得咁慢!」孩子:「咁我下次寧願亂做啦!」父母為了推動孩子做功課,勤力溫習,爭取好成績,可能用上物質或權利上的獎勵,這樣下去,當孩子日漸長大,父母可以給的獎賞都耗盡時,會發生甚麼事?
不能繼續吸引孩子,那麼孩子哪裡找到上學讀書、做功課的內在動機呢?談到動機,以下是另一則相關的故事。某天早上,老伯聽到屋外有些嘈雜聲,走出屋外看,赫然發現有三個小孩正在外牆塗鴉,於是向他們大吼大叫,把孩子都趕退了。翌日,老伯仍然遇到同樣的情況,孩子雖然也被嚇退,但始終不是解決之道。
獎賞效應
忽發奇想,老伯次日就預先在屋外等候那群小孩,孩子們如期出現,老伯便上前說:「你們的畫很特別,有創意,為了獎勵你們,每畫一分鐘,可得一圓,每人最多可得十圓。」孩子聽後,萬般雀躍,馬上就開始,十分鐘過了,老伯分給每人十圓。隔天,孩子們又來了,並敲門找老伯,想再以塗鴉賺錢,但老伯說:「今天每人只能得五圓,你們可以幫我畫五分鐘嗎?」於是孩子勉強畫了五分鐘,拿了錢,便走了。隔天,孩子再出現,老伯說:「對不起,我今天口袋沒錢,你可以免費給我畫嗎?」孩子二話不說,都溜走了。
孩子起初視塗鴉為玩樂,是內在動機驅使下,樂此不疲地畫,直到被人趕離,但當老伯給予獎賞後,塗鴉的性質卻由玩樂變為工作,是一項互惠互利,各取所需的交易,由此,原先塗鴉的樂趣變成了一份責任,外在動機侵蝕了內在動機,沒有獎賞下,塗鴉在孩子心目中的意義也消失了。
為了推動孩子學習,父母不宜依賴獎賞,卻應多用口頭讚賞或身體接觸,來表示對孩子的欣賞。遇到孩子不合作,或欠動力時,父母宜聆聽孩子的心聲,找出他們抗拒或困難之處,切忌用物質或權利作利誘,否則只會收到短期的成效。長遠而言,父母需要協助孩子建立學習興趣及滿足感,孩子富內在動機,才是最可靠。
作者-余國健
親子教育及培訓顧問
余國健現擔任心靈階梯培訓總監,致力於家長及教師培訓,並透過出版親子書籍及光碟,推廣家長教育。余先生早期曾兼任大學的教學工作,主要教授九型人格、親職教育、幼兒發展及輔導等課程;余先生育有兩子一女,其中五年更當上「全職爸爸」,對教養子女有深刻的體會。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