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生打造 智能功夫機械人

現今教學其中一個難點是如何引發學生的興趣,而在近年訪問中,也注意到很多學生對學習缺乏興趣,而原因在於學生覺得所學是紙上談兵,學無所用。有教師團隊注意到學生問題所在,便以觸發學生興趣為首要任務,繼而引領學生學習知識兼進行實作。取得初步成功後,更將過往數年成果及教學心得匯聚,於新學年為高中學生提供校本 STEM 科目供學生選修。

本文採訪的是香港教師會李興貴中學,筆者與該校結緣於 2020 年初大埔區內創科展覽,當時該校展出了「智能木人樁」機械人,當時筆者所見只是概念產品,畢竟中學生能造出與真人比例相仿的製機械人是並不容易。歷經年餘後的今天,師生終成功研製出具有兩項模式的「智能木人樁」機械人。

學生馮彥証示範與智能木人樁對打,機械臂看似簡單,但摸擬期間真實感高,是同學們用心之作。
學生馮彥証示範與智能木人樁對打,機械臂看似簡單,但摸擬期間真實感高,是同學們用心之作。

詠春人形機械人

李錦軒同學講解,「智能木人樁」的設計意念是源於電影詠春,初時期望設計出的機械人能以對打的方式練習詠春。學生們以六組摩打模擬兩手臂動作,配合機械人身軀及手臂上合共四個按鈕,模擬出數組詠春的手臂動作。開始後,玩家需進行格手才可成功按掣取分,此外同學們為機械人用程式製作了兩種模式,其一是自動模式,即閃燈會隨機讓用家練習;另一是手動模式,可經由網頁用人手控制亮燈按鈕,互動感及趣味性更高。李同學於作品裡主要擔任程式設計,他笑說現時對 Python 已十分熟悉。

主要擔任程式設計的李錦軒同學指出,細思詠春動作後,就能將機械動作逐一拆解化為程式,邏輯思維需極清晰。
主要擔任程式設計的李錦軒同學指出,細思詠春動作後,就能將機械動作逐一拆解化為程式,邏輯思維需極清晰。
打開機械人的機身內部,有主機板與六組摩打、四個按鈕的連線,馮同學表示在過程中學會佈線所需的條理。
打開機械人的機身內部,有主機板與六組摩打、四個按鈕的連線,馮同學表示在過程中學會佈線所需的條理。

製作過程學會解難

除了程式之外,製作機械人需顧及機械組件和物料的配合,學生馮彥証和何文浩主要擔任機械人結構設計和安裝的工作。馮同學表示,製作機械的過程,學會很多知識,例如摩打選用可有多種,小型摩打根本無法提起人形手臂的重量,而部分摩打無法停止及單方向轉動也不適合使用。而他個人認為,製作上最大的難點是機械裡的佈線,由於機械人內置六個摩打、兩塊電路板、四個按鈕和電源連接,只要佈線不清晰,就有機會引起錯失燒毀組件。

打開機械人的機身內部,有主機板與六組摩打、四個按鈕的連線,馮同學表示在過程中學會佈線所需的條理。
打開機械人的機身內部,有主機板與六組摩打、四個按鈕的連線,馮同學表示在過程中學會佈線所需的條理。
機械人身前加入影像鏡頭,從而作出相應動作。
機械人身前加入影像鏡頭,從而作出相應動作。

另一位同學何文浩也有類似的觀感,他說製作眼前所見的智能木人樁之前,其實已有多個版本,每次均需謹慎細思和多番進行錯誤修正。他指出,每個版本的機械人,就算小如螺絲的組裝,也需要找出合適方法才能穩妥組裝,對他而言是深刻的學習經歷。

學生興趣發展成科

能引領學生設計出模擬真實度高的機械人,需學校細心栽培指導。該校的STEM教育主任黃廷峰講述發展的歷程,他指出數年前在初中期間,學校選出有潛質及興趣的學生在課外培育。如前所言,學生們提出製作詠春機械人,教師們最初由單手機械臂開始,其後加入仿生元素,製作小型機械人,再逐步提升編程及機械等知識。他坦言,起初發展並不容易,但多番改良和接觸後,注意到很多知識能貫穿多個學習領域,如機械、生物、數學及科技等。更重要的是注意到STEM學習方式能將傳統學術與現代學生興趣結合,學生藉此樂於突破過往很多的學習困境,包括學會自主學習、面對困難且不斷進步,教學團隊相信,只要學生培養出上述的數項能力,於各學科中也能應用。

正因此,學校期望學生能繼續延續學習,因此於新學年將過往所教授的內容整理成高中裡的發展學生潛能的新科目 —— STEM科。以中四為例,編排80小時課程內容,教授設計概念、機械臂知識、人工智能課程、產品修改及巿場推廣等四個範疇。學校期望隨著學生的知識和學習能力成熟,能如上述在學科裡學會轉化內在知識,如詠春機械人也可以是其他功夫機械人、人工智能是資訊輸入和輸出的分析。通過具體的活動主題式學習,發展學生在生活上的各項技能,這將是培育學生的新方式。

黃主任透露設計機械人外,學生對遊戲設計亦感興趣,良好的遊戲設計有助提升學生動機、鍛鍊設計思維和科技知識等相關能力,因此相關內容也會加入於STEM課堂裡。
黃主任透露設計機械人外,學生對遊戲設計亦感興趣,良好的遊戲設計有助提升學生動機、鍛鍊設計思維和科技知識等相關能力,因此相關內容也會加入於 STEM 課堂裡。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