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電子消費券 去看數碼素養

發展智慧城市是近年各地政府的主流發展,若要朝着這個方向推進,單是從政府設計硬件並不足夠,更重要的是市民的需求及對科技應用的認知水平,亦所謂「數碼素養」。

所謂「數碼素養 Digital Literacy」是指運用認知和技術技能,使用資訊和通訊技術來尋找、評估、建立和交流資訊的能力,亦可以理解為運用電腦及網絡資源的能力來定位、組織、理解、估價和分析訊息,當中包括了解資訊工具並通過社會參與以溝通、協同運作的方式使用它們。

早前財政司公佈財政預算案,提出向市民派發 5,000 元電子消費券而非去年現金 10,000 元,並將分 5 期派發,每月 1,000 元,限月內使用。對香港而言,電子消費券是較新的「派錢」方式,因而市民的反應不一是可以理解,儘管有人認為政府預計派發電子消費券涉及行政費用6億元,筆者認為若全港市民能够受惠,那麽其相關支出是可以接受。

從電子政務而言,推動使用電子消費券確實有助加快智慧城市的發展,再加上新冠肺炎肆虐下,令不少市民加速學習科技應用,以電子支付為例,市民因恐懼使用現金而感染病毒,因而採用電子支付如八達通等;故此,筆者認同現時是推動電子政務的最佳時機,只可惜在特區政府最新《香港智慧城市藍圖》的第二版《藍圖 2.0 》中,並没有提出強化市民「數碼素養」的方案,因而有可能令數碼鴻溝加大,特别是長者及低收入家庭人士,他們因缺乏相關知識及資源而被「數碼隔離」。

另一方面,是次電子消費券計劃若要成功推行,商戶的「數碼素養」亦不容忽視,皆因只靠市民願意使用電子支付並不足夠,需要商戶接納這種安排才能夠相輔相成,特區政府若能夠加強使用電子支付的誘因,讓他們能夠更大程度受惠於電子支付帶來的新商機,相信效果必定會事半功倍,同時廣泛地讓市民以至企業受惠。

總括而言,由於實行細節有待落實,筆者期望特區政府推行時能够照顧個別人士的需要,如照顧沒有電子錢包的長者和行動不便的市民,在安排申請及使用消費券時,能够實行兼顧用戶體驗及計畫成效。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