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真抗疫教學模式 探究未來學習

數碼原生代( Digital natives )獲得知識的渠道十分多,甚至可說是垂手可得,要吸引或找出動機學習就變得困難。猶幸在疫情期間,有教師反思教學及學習真諦,運用工具實踐能適用於結合傳統面授課及在疫情期間或會停課的真抗疫教學模式。

談及未來教學模式不完全是新鮮事, 早於疫情初期,《 PCM 》曾邀請專家及教育學者分享,當時已有提出用「混合式學習模式」( Blended Learning Model )的概念。只是此模式由於非沿自香港,加上當時是討論的層面為主,對前線工作者來說有很多細節,需要在執行時調整至更恰當的方式。

開創新混合式學習

經過數月的發展,今期找到兩位前線教育工作者分享。其中一位是獻主會聖母院書彭嘉煒老師,在疫情期間,他多次聯同港澳特區 Google 教育家社群的教師群進行研討及分享。事實上,他個人對教育深感興趣,也經常瞭解外國的各類型教學法。早前他們就未來學習模式分享了對「混合式學習模式」的見解,而彭老師綜合外國多項較新的概念,包括 Connectivism 、 UDL ( Universal design for learning )等,他運用「新混合式學習模式」( The News Blended Learning Model )一詞講解實務上加入的各項細節。

獻主會聖母院書彭嘉煒老師提出「新混合式學習」的原則事項。
獻主會聖母院書彭嘉煒老師提出「新混合式學習」的原則事項。
無論是新混合式學習、翻轉學習以及傳統面授學習,講求是協 助學生達成六項學習元素,而疫情下要規劃的是創作、應用、分析和評估。
無論是新混合式學習、翻轉學習以及傳統面授學習,講求是協助學生達成六項學習元素,而疫情下要規劃的是創作、應用、分析和評估。

運用 UDL 達成 Connectivism

先從學生層面出發,數碼原生代並不缺乏知識,實情是垂手可得,外國
有學者指出因此學生們所缺乏或能吸引學習的元素將是 Connectivism ( 連
結能力)。彭老師初步運用了 UDL 的方式,從而帶動觸發吸引學習的效果。
至於 UDL 方法是讓學生們有足夠的多元學習元素作刺激來源,即視象、聲
音、讀寫文字和活動,如此用不同類型的教學材料,讓學生選擇喜愛的方式
自行吸收知識。

認識教學原材料的種類後,接著是編排教育流程。彭老師分析新混合式與原混合式的分別是原方式不需因應疫情顧及兩者間的無縫交替,「新混合式學習模式」將需顧及兩者間的交替編排以及實時支援的部份。

編排教育流程和提供多 類型的學習教材,正是疫情期間教師的新工作,但一旦掌握,就能應付日後多變的環境。
編排教育流程和提供多類型的學習教材,正是疫情期間教師的新工作,但一旦掌握,就能應付日後多變的環境。

彭老師再詳細解析,過往大家會將即時視像的網上課堂編排猶如傳統課堂,因此內容偏重 Lecture ,他指出現時外國教育工作者轉向以 Tutorial 方式,他指出用 Task Based 的方式,就能達成此方式。實際上,他運用 Google Sites 建立一個科學網站,並將停課時面授的內容調整至網上,他提醒要點是要令學生對網站有歸屬感;以及加入每周學習的目標( Task )。要達成目標是將一周分為數天,先提供由不同形式的資料,中間再加入活動和討論,再加補充資料,星期末再給功課或小測作驗收,整個循環視為一個 Task ,然後按此模型重覆編每星期內容於整學年,如此一來,無論疫情或復課資料也可沿用。

彭老師強調協助學生建立網站歸屬感,才能讓學生在無盡的網絡中有慣性學習,此點需耐心引導。
彭老師強調協助學生建立網站歸屬感,才能讓學生在無盡的網絡中有慣性學習,此點需耐心引導。

除了彭老師外,博愛醫院八十週年鄧英喜中學教師葉愷傑也用類似的方式,但運用不同的工具,他所設立的不是網站,而是 YouTube 傾數頻道 頻道配合 WhatsApp 。疫情期間,以中學生而言,按他觀察新方式比按全日制的線上課表學習更有效益。

博愛醫院八十週年鄧英喜中學教師葉愷傑認為設計新教學模式,有利疫情期間停課和復課的交替,甚至有益學生日 後學習。
博愛醫院八十週年鄧英喜中學教師葉愷傑認為設計新教學模式,有利疫情期間停課和復課的交替,甚至有益學生日後學習。

簡單工具達成任務

葉老師於分享之前, 提出一個重要思考方向,他直言日常在學校所學,到底有多少是必需學習?而當中是否必需經由即時面授課才能學習?此外,傳統面授問題之一是無法照顧學習差異,同一課堂進度,難以適合全班卅位學生。從科技角度而言,原先提出的線上學習優點是能隨時隨地按個人進度學習,所以當線上但只能按時間表是否必需?為此自疫情 2 月中旬開始錄製影片,將全學年的教學內容,拍攝成教學影片。他講解考慮學生的真實況習慣,非直播式的線上影片更能顧及現時及將來可能面對的問題,畢竟無論復課與否,也可供學生自行學習。

葉老師將中學DSE數學的學習範圍,全拍成短片並公開至網上,另外配合運用WhatsApp, 方便與學生討論。
葉老師將中學DSE數學的學習範圍,全拍成短片並公開至網上,另外配合運用WhatsApp,
方便與學生討論。

拍攝影片後,葉老師會運用網站數據及所派發的功課瞭解學生學習狀況。網站數據顯示學生確實會因應功課而瀏覽影片,而他從學生的瀏覽次數、點擊時間及交功課時間,分析實是學生在家的學習高峰時間是早上 11 點及下午 2 點,晚上 9 點前會完束,而部份較難題目會瀏覽多次,並且有少部份學生會經由 WhatsApp 查詢功課。事實是兩者配合後,確實可協助中學生學習,而且效果理想。此外,他補充此類學習方式更能達成普及學習,畢竟很多家庭沒有能力應付補習,亦能解決學習差異。

運用科技的好處之一是能看到數據,葉老師分享學生在家最有效的學習時間與傳統課表有差別,他直言放手讓學生按自己所需步伐學習,比即時視像課堂更有效率。
運用科技的好處之一是能看到數據,葉老師分享學生在家最有效的學習時間與傳統課表有差別,他直言放手讓學生按自己所需步伐學習,比即時視像課堂更有效率。

未來學習真義

傳統面授教學由來已久,自有其優點,但一如所有制度、工具情況,有其優點也有其缺點。疫情雖然可怕,但也為大家帶來更多反思及實踐的契機和動力。面對數碼原生代,傳統教育方式不足應用,本文所提及的兩位前線教育工作者所分享的模式能有效解決部份長遠的問題。與其說是面對疫情的方法,實務上如此才是現世代所需的學習模式,但一如葉老師所言,有多少有多少人能面對「熟練的無能」,此句說話確實更值得深思。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