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ended Learning 取代電子學習

關愛基金將於 2018/19 學年起,撥款支援低收入家庭的學生購買流動電腦裝置( Mobile Computer Devices ),為期三年,資助額按政策規定在 2,250 元至 4,500 元之間,支援學生自攜流動電腦裝置( BYOD – Bring your own device ),以配合學校推動電子學習策略。

先不要跟在亞太地區跟我們競爭的新加坡比較,早在十多年前,已有不少本地的國際、私立、直資學校,在學生入學的時候,已經安排學生需要購買電腦或流動裝置以配合電子學習,政府到現在才推出支援方案,可算是「遲到好過無到」,解決了不少希望推動電子學校的重要困難。

隨著流動裝置的技術不停地革新改善,甚麼硬件配置是屬於流動電腦裝置越來越模糊。近年手機( Mobile Phone )、平板電腦( Tablet )、手提電腦( Notebook ),以及其作業系統( Operating System )的運算能力( Computation Power ),於一般的桌上電腦( Desktop )已經差不多。

手機取代電腦

在手機上,甚至乎可以改圖、處理文書、閱讀,根本不需要以往我們所理解的「電腦」。我學校最近做了一個調查,近乎所有學生和家長手上已經最少有一部智能手機(大家應該知道,如果不是要求一些大牌子和最新型號,基本上幾百元已經可以買到一部)。我甚至見過有個學生基本上用手機,可以完成一份專題研習的報告,有圖有字,對他來說完全沒有難度。

我覺得我們要反思推動電子學習的目的是為了甚麼?如果把電子學習當成了目的,結果會變成為做而做,現在新技術及應用推出的節奏很快,我們要掌握電子學習的本質和目的,方不會令我們的教育失去焦點。(曾幾何時很多學校購入一大批 iMac G3 ,結果因為應用欠缺配套而變為堆積在學校的電子垃圾。)

如何才是有效教育

如果我們參考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echnology in Education ( ISTE )科技能力準則,會發現裡面所倡議項目均是質素為本,期望學生成為: Empowered Learner 、 Digital Citizen 、 Knowledge Constructor 、 Innovative Designer 、 Computational Thinker 、 Creative Communicator 、 Global Collaborator 。

如果電子學習不是一個目的,而是一種協助學生成為一個更好的人,在教育的考慮中,並不需要所有的學習都用電子方法進行。例如我會寧願中文科的老師化時間跟學生研究書法,透過寫毛筆字感受中華文化,甚至乎用來作為靜觀( Mindfulness )練習,我也不希望老師為了處理 iPad ,電子書而費煞思量。

因此我希望推廣 Blended Learning 這個概念代替電子學習( e-Learning ),在下一期我會繼續分享有關 Blended Learning 的想法。


樂善堂王仲銘中學
謝國駿校長

80(-1)後校長,現任樂善堂王仲銘中學校長。前身是一間直資藝術高中書院校長,也是一名讀哲學和神學的程式編寫員和提琴樂手。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