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界分享:發展 STEM 多元智能

經過近年教育局推廣,相信大部分有接觸學界的人都會知道「 STEM 」代表著科學( Science )、科技( Technology )、 工程( Engineering )及數學( Mathematics )這四個學科,但實際上 STEM 所包含的又豈止這四個學科呢?今期就以發展學生多元智能為大前提,由幾位不同界別教育界人士分享 STEM 在小學實行的種種。

「科技」對於現今人類已成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因此在校推行 STEM 實在大勢所趨,不過又有幾多學校能在原有學科的課程框架內,有效地落實推行?又有多少教育人士瞭解 STEM 背後,真正使學生能學習到些甚麼呢?元朗天主教中學(下稱元天)就藉著 STEM 體驗日,邀約幾位校長及教育人士以不同角度分享在小學推動 STEM 教育的意見心得,更提到 STEM 相關的資源共享計劃。

打破學科常規

有些學校在還未有 STEM 出現之前,已經在專題研習之中加入不同學科的元素,正如藝術與科技教育中心陳祥偉校長所講, STEM 旨在知識與技能的學習,培養學生的創造力、解難能力、溝通能力、運用資訊科技能力及協作等能力。有些學校更加入視藝( Art ) 、閱讀( Reading )或資料搜集( Research )元素,透過強化學生綜合和跨學科的知識,將抽象的理論帶到日常生活中去應用及實踐,以解決各種問題。因此, STEM 不應只放在常識的範圍內,還可配合電腦科及視藝科等其他科目進行協調,在課時安排、資源分配及管理上作出調動,讓學生從活動中學習相關學科的知識,並將知識和技能實際運用。

科學探究及設計循環的理念圖。
科學探究及設計循環的理念圖。

STEM 資源共享

跨學科發展 STEM ,最終希望學生達到多元發展,元朗天主教中學黃見儀校長留意到小學的資源相對中學緊絀,未必能提供全面的學習支援,有見及此,就為小學推行 STEM 資源共享計劃。推行計劃的其中一位老師陳俊彬表示,過往曾與小學共享過航拍、 Makeblock 及 3D 列印等資源,小學生固然能學習到相關知識技巧,合作的老師也可以透過計劃互相交流經驗,就連中學生也能有所得著。

[row][double_paragraph]

3D 食物列印活動,讓小學生們使用軟件編程,並作食物列印。
3D 食物列印活動,讓小學生們使用軟件編程,並作食物列印。

[/double_paragraph][double_paragraph]

道明天象台的相關設施。
道明天象台的相關設施。

[/double_paragraph] [/row]

學生們在協助帶領小學生進行活動時,將自己的經驗分享給其他同學,樂意地展示製作成果,增加自信亦有助提升溝通技巧。計劃經過幾年發展,現時可共享的資源還有 3D 食物列印、太陽能系統、方濟動物屋、魚菜共生系統、道明天象台、瀕危物種資源角及實驗室的設備等。

生命教育融入 STEM

元天的 STEM 資源共享可謂科技、科學兼備,另一位負責推行的老師張振邦分享的「 S.A.L.T. 計劃」就涉及多元發展,更將科學、視藝及科技融合之外,也為學生進行「 L 」所代表的生命教育,即培養學生愛護、欣賞及珍惜生命的品格,傳遞生物保育的訊息。

[row][double_paragraph]

中學生們親自分享他們有份飼養的動物過程。
中學生們親自分享他們有份飼養的動物過程。

[/double_paragraph][double_paragraph]

學生們正了解水循環的實驗。
學生們正了解水循環的實驗。

[/double_paragraph] [/row]

配合小學課程協作

可能大家會認為中小學的課程相差那麼遠,到底如何在小學涉獵的範疇中提供資源呢?元天的「小小科學家計劃」就從小學的課程中抽絲剝繭,把相關課題配合適當的資源設備結合。例如水循環的實驗就涉及「水的淨化」、「水的探究」及「資源和環境」等課題,利用一般實驗室的儀器或冷凝器,讓參加者了解蒸餾原理,甚至需自製過濾器或進行問答比賽。透過中小學協作,提供標準的實驗室設備,讓小學生進行科學實驗,從而掌握過程中的探究技巧,培養科研探究精神。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