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擬展覽會的啟示 IFA 2020 後記

2020 年對於環球商質的衝擊可算十分巨大,旅遊商務會議的活動幾乎完全停止。以科技界為例,全年就只有一月的 CES 因為未到的疫情爆發期才成功舉行,此後所有電腦和科技展,包括今年 6 月的台北 Computex、9 月的德國 IFA,甚至是 2021 年 CES 都宣佈取消,不知何時才可以恢服正常。不過展覽會是展覽公司,以至是不少市場推廣業務的命脈,必須環盡量保住!為此,剛剛 9月初 IFA 2020 就設計了一個同時有實體和虛擬的展覽會,筆者過去幾年都有去德國參加 IFA 採訪,今年作為網上展覽的參與傳媒,可以用傳媒的角度看看這種展覽模式是否會變成常態。

今年 IFA 仍有實體展館,但就沒有人山人海之勢,展覽內也沒有讓人嘩然的新產品發佈。
今年 IFA 仍有實體展館,但就沒有人山人海之勢,展覽內也沒有讓人嘩然的新產品發佈。
疫情雨,雖說網上展覽會是新常態,但實體展館才有的互動與觸感卻難以被取代。
疫情雨,雖說網上展覽會是新常態,但實體展館才有的互動與觸感卻難以被取代。

今年的德國 IFA 原本是 9 月初一連 7 日舉行,而會展前的全球記者會,則會於 3 月份舉行。記者會主要就是為 9 月展覽造勢,而且可以讓傳媒了解一下,全球電子消費產品在該年的市場方向,因此當中的 GFK 報告會是重點。今年因為疫情,3 月的記者會在舉行前最後一刻也得取消,取而代之是公佈 9 月 IFA 大會的安排。

有別於 Computex 和 CES , IFA 2020 不直接宣佈取消,而是改以真實加虛擬結合的方式進行,真實的展覽大會仍會舉行,但限制參與人數,包括參展商、買家和傳媒,每日只限 5,000 人,主要針對是德國,以至歐盟地區的買家和傳媒,不設對外開放。虛擬部分則有不少 Keynote 加入網上串流直播或選播。好處是可以讓其他地區,特別是海外傳媒一樣知道內容,有報道的機會。而最重要的是當然要讓參展商和主要贊助商有曝光率, IFA 才可以賺到參展租金來營運。

天下沒白吃午餐

當然,道理說得明,但實際情況又如何? IFA 2020 的展期由 7 日減至只有 3日,大會也安排了 3 日內有不同的參展商 Keynote 和出席傳媒的訪問,營造一個沒有失色的感覺。而 Keynote 會場也是真實的大型場景,沒有因為轉戰網上而變為錄播影片,全部以 Live 進行 (當然也有參展商沒有現身,只在大舞台上播放錄播影片,主要是無法飛到德國的亞洲科企)。大會的安排也相當有心思,在網上加入虛擬展館概念,絕對沒有「揸流攤」。

展覽期間不少 Keynote 都是現場以 Live 形式製作,影視製作接近電視台規模。
展覽期間不少 Keynote 都是現場以 Live 形式製作,影視製作接近電視台規模。
IFA 執行主席 Jens Heithecker 希望 2021 年的 IFA 能回復正常。
IFA 執行主席 Jens Heithecker 希望 2021 年的 IFA 能回復正常。

第一日,有大會開幕 Keynote 和合作單位 GFK 的重點環節,感覺不算差,但隨後兩天,問題就來了!首先,因為展覽形式的轉變,不少過去主要的大型參展商,今年都沒有再直接參展,例如以往佔上最大單一展館的 Sony 和Samsung ,今年 9 月雖然一樣有旗艦產品發表,但就變成自家製作網上發表會直播,包括 Sasmung Note 20 ,以及 Sony 的 A7C 相機和 Xperia 5 II 手機,本來都是展覽的重點產品,現在就成了品牌的自家活動。

就算是過去幾年都有在 IFA 公佈新電腦的 Lenovo 和 Asus ,今年正值有 Intel 第 11 代 處理器加持,本來有個極佳平台可以讓參觀者直接接觸這些新一代產品,但現在這些產品也只能透過新聞稿方式發放,傳媒對產品的印象也相對模糊。不過最慘還是 IFA 大會,本來這些曝光率,或多或少都會被算入 IFA 的事,現在卻沒有一個新產品發表有和 IFA 關連。以筆者自己觀看幾日的Keynote 內容,能夠算得上是在 IFA 大會中發佈新產品的,就只有 TCL 的 MicroLED 背光 8K 電視,其他大會的網上展覽商,都是以歐洲為主要市場的參展商, IFA 的曝光率自然也不及以往幾屆。

正如 GFK 在 IFA 的 Keynote 所言, 2020 年不少零售業務都轉攻網上,不過對一直只做網上銷售的網上商店未必得益,最大得益者,反而是過去有一定多的零售曝光率的品牌。消費者憑著過去傳統消費的印象,選擇其品牌的產品並透過網上購買。所以在傳統零售渠道保持有一定曝光率,絕對有需要,但整體的銷售成績,就得要結合傳統和網上兩者數據而成,沒有誰可以代替誰。

GFK 報告指出,今年第一季相比執年同期,網上和社交媒體的廣告投放,就增加了接近 20%。
GFK 報告指出,今年第一季相比執年同期,網上和社交媒體的廣告投放,就增加了接近 20%。
跟去年比較,歐洲的線上購物上升了 83%,但傳統零售平均只下跌了 10% ,當中以 3 月至 4 月份歐洲疫情最嚴重時變化最大,但後期差距已經收窄。
跟去年比較,歐洲的線上購物上升了 83%,但傳統零售平均只下跌了 10% ,當中以 3 月至 4 月份歐洲疫情最嚴重時變化最大,但後期差距已經收窄。

總括而言,無論是 IFA 大會,又或者供應個人電子消費產品的品牌而言,利用網上進行虛擬展覽,效果跟實體的展覽會相差太遠,就算產品的宣傳影片拍得如何精美,製作如何龐大,傳媒和參觀者,就是缺乏了互動,也沒有親身接觸新產品的體驗,一切只流於平面。就算 IFA 如何設計出「真實+虛擬」的場景,上網睇串流還是上網睇串流,而且 IFA 一連 3 日每日朝 9 晚 5 方式直播,也不是每個項目都會讓人有興趣。

縮減了的實體展覽規模,也引伸到另一個問題,就是參展商的角色,是否也是會參展?大的品牌,可以自己製作新產品發佈影片,可以掌握自己的產品發佈時間和節奏,甚至是將發表會拍攝到毫無冷場,大家看今年 6 月蘋果 WWDC 和剛剛 9 月 Apple Watch 6 + iPad Air 4 的 Keynote 影片就知了,兩小時 Keynote ,過去一到 Developer 上台一段,整整近一小時去廁所位;現在都用吸引的新功能塞滿了,觀看者吸收的資訊沒有減少。不過成功的 Keynote 影片不是每個品牌都能做到,一些如在 Zoom 上分享 PDF 的形式,比比皆是。以往這些記者會後傳媒還可以接觸產品實物,可以自行撰寫試用心得,現在有的只有幾張新聞發相,有時要等上多個幾兩個月才有正式產品發售,印象早已模糊。

品牌可以不用依靠虛擬展覽會,自己也能包裝,利用社交媒體宣傳,收到的觀眾數目,比一個展覽會的十數萬人更多,而且接觸的層面涉及全世界。到實際的使用經驗,就發放給媒體和網絡 KOL 來寫。事實上,這幾個月不少品牌的產品發放都依照這樣的方程式,記者也少有再去外地的記者採訪活動,甚至連本地的記者會也少了出席。資訊會少了嗎?未必,最重要是有時間讓媒體接觸和了解產品特性,有了產品在手,是否要親身到外國?看來不必。一個疫情,加速了科技和網絡的應用改革,就算是疫情過去,大型的實體展覽會,功能也許不再一樣,一個展期 7 日的展覽會,動用的人力物力可不會少。如果品牌花同樣預算在網絡宣傳製作上,產生的反應作用,也許會比傳統展覽更大得多,而且不限地域。傳統展覽會,未來不是要變成網上展覽,但展覽的模式和作用,就必須要有新的定位才成,否則如早年 CeBIT 一樣,主要參展商一走,競爭對手也會爭相離場,不出幾年,全球性大型科技展,隨時又會消失。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