鉅細無遺的智能城市

記得林鄭上台做特首,其中一個大動作的民生施政,就是推動智慧城市,半年未到,新的智慧城市藍圖早前發表,當中有落實不少與民生相關的智慧城市基建,而且不少部分,都是相當「在地」,比起以往每隔幾年做一次的智慧城市顧問報告,都只是空有理想,陳腔濫調,希望今次真的可以交到成績出來。
今次推行的智慧城市藍圖,如何「在地」法?以最簡單的過馬路舉例,將會改裝現有的紅綠燈過路設施,增設行 人及車輛感應裝置,控制交通流量。實際的情況下,現時行人過路交通燈有人手按鈕裝置的,當有人想過路按一下其實算方便,可惜是好多人根本不知道要按鈕,只有在盲目的等,等不下去,衝過馬路便算。不過,這種自動感應的過路設施,在日本等國家早已在使用,不過香港仍只是計畫先以觀塘一個十字路口做測試,而選定會作測試的那個路口,每日車流量驚人,好多時也會因塞車令車輛無法在路口通過,測試成效可能會受影響。筆者奇怪的是,為何必要先選擇觀塘的工業區核心範圍,而非旺角等行人多的地點測試……或許這是政府以東九龍作為智慧城市試點的原因吧!

公平開放市場

另一個比較多爭議的智能城市設計,就是嘗試開放交通工具上使用第二種電子支付工具,作支援交通費的建議。 大家都知道現時公共交通工具上,只有使用八達通一種電子支付方式,其他近年推出的手機支付,無論是使用NFC拍卡式,還是使用 QR Code 方式的,都只能在零售渠道或 P2P 轉帳方式打開市場,市佔率無法和八達通相比。有意開放市場是好事,不過政府應該留意,今次開放市場,似乎和中國接軌的方式機會甚高,即選擇 QR Code 方式,但使用 QR Code 的話,最好就是研究使用統一 QR Code 標準,這樣就可以讓更多支付工具可以使用得到,減少交通工具或零售商設置不同付款終端的成本,也可以真正方便到市民。
事實上,台灣都開始有民間要求政府,研究使用 QR Code 共同支付,雖然台灣暫時仍未打算將 QR Code 引入到公交使用,主要發展對象是跨銀行用戶過數之用,不過經驗和使用的技術都值得香港借鏡,也配合開放競爭的政策。
[row][double_paragraph]螢幕快照 2017-12-16 上午12.14.18 [/double_paragraph][double_paragraph] 螢幕快照 2017-12-16 上午12.14.10 [/double_paragraph] [/row]

政府 App 理應改良

對於政府的公用事務,特別是手機 App 服務,未來也應該是最要改善的環節之一,現時好多政府部門都有推出流動應用程式,但無論是介面、使用方法,以至功能上,都有好大的落差。在電腦使用政府網上服務則更廢,以好多公司都需要的網上公司註冊、報稅等服務為例,不少都是用上好幾年,甚至十年以上的技術,例如是現在瀏覽器早已不支援的 Java,就仍有政府網上服務使用,有些則要申請身分證的數碼證書,需知道數碼證書本身也少人用,而且使用方法極不人性化,而且也沒有像最初政府打算的取代駕駛執照、借書證等功能。來年更換新的智能身分證,就應該重啟整合各種政府服務的安排,否則,新的身分證雖有 NFC,但卻沒有實質用途的話,就大大錯過推動智慧政府的好機會。
當然,有心推動智慧城市,最重要的,其實是政府官員本身,能否放下本來的政策和利害關係,像是 UBER 和電動私家車兩大老問題,本來是對市民和環境都有好處,香港人也樂見接受,但政府卻在兩者發展得不錯的時候叫停,而且再也不敢提出新的推動方式。這兩個事例,足以讓外國或本港有心以新科技改革傳統業務的投資者卻步,讓機會流向亞洲其他地區。諷刺的是,中國不少城市對智慧城市的發展都比香港開放,現在我們只是在追落後而已。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