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子養育幼兒的啟示

動物學家發現人類與禽鳥一樣,幼兒對父母都有強烈的「依戀關係」。 1973 年諾貝爾得主 Konrad Lorenz 發現小雞由雞蛋出生後三天,會認定身邊的照顧者為母親,一直跟隨著左右。人類與牠們又有那些相似點?
當小雞與母親認定關係後,若然分離便會不知所措,這是「分離焦慮」。其後科學家發現小雞孵化後三日,體內的賀爾蒙 Oxytocin 特別高,大腦神經細胞形成鏡像神經 Mirror Neuron ,與父母產生依戀關係。英國精神科教授 John Bowley 進一步發現六個月至六歲左右的幼兒對母親或照顧者有強烈的依戀,建立親密的親子關係。

六歲前強烈依戀

近年動物學家由禽鳥發現,母親不單有責任養育幼鳥,更重要是「強迫」長大了的幼鳥離開鳥巢,獨立生活。燕子父母築巢後,會生產兩至三隻蛋,經過父母兩至三星期努力,三隻幼小燕子便孵化出來。幼燕依賴父母餵飼食物,幼燕一般都在兩、三個月後茁壯成長。可是成長了的年幼燕子仍然希望得到父母的照顧,繼續張開嘴巴,放開喉嚨大叫,渴望父母餵飼。與此同時,父母懼怕幼燕的叫聲驚動了其他捕食者,只好繼續餵飼,直到有一天,幼燕身型過大,危害了鳥巢的安全。父母只有「強迫」子女離巢遠飛!幸運者掌握飛行的技能,不幸者身型過胖,飛不動跌在地上,成為獵物。這是大自然的定律!

強迫離巢學習獨立

燕子為我們養育子女帶來啟示,父母養育子女必須訓練他們求生的技能,當子女習慣了父母無微不至的照顧,便會失去求生的本能,依附著父母。當子女到了中學階段,便要學懂照顧自己,日常生活中,不要過份依賴父母或傭人;社交方面,學習與人相處,建立友誼;學業也應該努力,為前途作打算。
近兩年多了一些小朋友經常缺課,對上學表現出很大焦慮。近日也有深圳及廣州的小朋友到香港見醫生。缺課的小朋友喜歡留在家中伴著母親,家中應有盡有、一無所缺;相反學校便要面對師長同學,也要應付家課及考試,小朋友容易選擇「逃避」,拒絕上學。這些小朋友就像燕子幼鳥一樣,張開嘴巴,等候父母餵飼各式各樣的食物和知識,缺乏謀生技能的訓練。離開父母之後,便不知如何是好!幫助這些小朋友必須由父母教育開始,父母應該學習教導子女的有效方法,協助小朋友獨立,建立自信心。若然只是像燕子父母一樣,餵飼子女到成年之後,強迫牠們離巢獨立,當他們缺乏求生的技能,就只好自生自滅了!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