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新路向 正向教育融入STEM(中)

今年浸信會沙田圍呂明才小學就 BYOD 2.0 作出三方面的改變,分別是課程內容、教具和教室。課程以專題活動方式,於隱藏各種元素的全新設計課室內,配合校方 iClass 裡所選用的 iPad 及 mBot 作教具,留些彈性學習空間給學生。

四位負責 BYOD 2.0 的老師將天文科學與科技科重新編排,並於課堂加入 STEM 及正向教育元素,教具方面四年級及五年級學生全級添購 Makeblock mBot(簡稱 mBot)。文老師表示一如過往的選購策略,巿場上有很多類似的產品,但 mBot 既能配合校方 iClass 裡所選用的 iPad ,而且延展性很高,具備多種感應器,有望可配合四、五及六年級的課程延展需要。

[row][double_paragraph]

全新的課室設計,有很多隱藏元素,包括試車區
全新的課室設計,有很多隱藏元素,包括試車區。

[/double_paragraph][double_paragraph]

全新的課室設計,有很多隱藏元素,包括零件櫃。
全新的課室設計,有很多隱藏元素,包括零件櫃。

[/double_paragraph] [/row]

還彈性學習空間給學生

談及課程安排概念,文老師表示考慮到很多舊有課堂內容可考慮汰舊換新或調動,例如打字練習在日常功課已有,而電腦筆記應用的課堂,也可邊學邊用。另一方面,BYOD 給她的反思是觀察到學生缺乏動手做的能力,因此她將課程改為專題活動方式,其中一環節基本課程是每個學生有五節課學習砌 mBot,而團隊評估學生大多能於三節課完成,餘下的空間一方面可容納學習差異,另一方面也給予學生更多空間發揮,更重要的是讓課堂有留白,給予學生自由選擇的權利。

採訪時,正是 mBot 班的第三節課,四年級學生劉梓樂是首位完成砌 mBot 的學生,他隨即主動詢問稍後的編排?文老師提議學生可選擇,幫助未完成的同學、繼續自行研究、或再砌一盒等。劉梓樂選擇了再砌 mBot,一旁的同學聽到消息後,也馬上加快進行,課堂完成前也完成了,並明確期望再砌一盒。

學生劉梓樂正準備砌第二合mBot,他既學會了砌機,也學習活用分類概念。
學生劉梓樂正準備砌第二合 mBot,他既學會了砌機,也學習活用分類概念。

學生需要留白及自由

留白還有一個好處,學生的學習不在是通過老師「教」而「授」。學生有空間通過不同方式學習,而老師只會從旁提醒。別以為砌 mBot 是老師跟「說明」逐步一起做,砌 mBot 方式與傳統在家砌模型或 Lego 一樣,老師會講解相關注意觀念,包括如何測試、所需工具基本名稱等,但實際由學生自行動手找答案,看說明、與同學交流、查看實物等,課前老師已清楚與學生及家長溝通,mBot 是學生的學習工具,初步不會讓學生帶回家,另一方面確保學生自行動手完成,一方面提升學生分類、整理等能力。

另一個有趣的觀課經歷是五年級學生蔣蔚婷,她處理一顆鏍絲花了 3 至 5 分鐘,眼見她無法將鏍絲上緊。筆者以為她會放棄舉手求助,結果是她再行思索後,與隔鄰的黃宇軒同學討論起來。黃同學表示在相同位置也遇上同樣問題,他口述了數個方案,蔣蔚婷聽後,就自行選擇其中一個做法,並且轉眼就做到了,過程中不需別人協助及示範。談及對課堂的感受,兩位同學都表示十分喜歡此課堂。

學生蔣蔚婷表示很喜歡 mBot 課 堂,過往也曾經與父親一起砌機械人。
(左)學生蔣蔚婷表示很喜歡 mBot 課堂,過往也曾經與父親一起砌機械人。
BYOD 2.0 小檔案

[row][double_paragraph]

(右起)蕭惠芳、文雁菁、鄭燕妮和趙嘉俊老師,是BYOD 2.0課程設計的核 心老師
(右起)蕭惠芳、文雁菁、鄭燕妮和趙嘉俊老師,是 BYOD 2.0 課程設計的核心老師。

[/double_paragraph][double_paragraph] 隨著去年的正向教育觀念準備就緒,今年才正式啟動 BYOD 2.0。籌備此事宜,由校長薛鳳鳴及四位老師組成,包括擔任多年 BYOD 班別班主任蕭惠芳、行政支援及資訊科技統籌主任及天文科學與科技科科長文雁菁、數學科科長鄭燕妮、教務主任和天文科學與科技科科長趙嘉俊。 [/double_paragraph] [/row]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