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STEM學生態 探討蝴蝶與聲音關係

大家對蝴蝶有多少認識呢?蝴蝶是一種外觀美麗,容易讓人想停駐觀賞的昆蟲,更重要的蝴蝶本身是一類生態指標。有學校及機構舉辦探討蝴蝶生態的活動,讓學生能從STEM角度探討蝴蝶與聲音關係。

香港有多達260種蝴蝶,品種豐富。更重要的是蝴蝶在生態圈裡是食物鏈的最中下階層,由於蝴蝶需於大自然中吸食或被食,若果一旦蝴蝶逐漸消失,代表該區生態質素正在下降。另一特點是蝴蝶的外觀悅目且生命周期短,加上常見蝴蝶沒有傷害性,可作為學生進行生命循環觀察及研究的對象。

真光小學
蝴蝶吸食的花類植物稱作蜜源食物,而幼蟲進食的植物統稱作食料植物。
真光小學
12位學生有過半表示,自小很害怕昆蟲,但現在已克服恐懼,部份學生甚至期望日後有機會繼續進行生態研究。

分析吸引蝴蝶要素

注意到上述事項,綠色力量與香港蜆殼有限公司合辦「蝴蝶×STEM」,綠色力量助理教育主任陳詞恩表示計劃裡需由學校師生自行設計生態園,並且會用手邊物設計及製作實驗工具,過程中既會熟悉蝴蝶生態及生命周期,由幼蟲至成蟲蝴蝶,研究時也需操作各類型儀器,有多次充份運用及結合數學、科技及科學的應用過程。以上是計劃內容,當談及活動細節,有更多科學趣味知識,例如蝴蝶幼蟲十分偏食,若非指定植物,原來牠們會餓死也不進食。

真光小學
馬纓丹、五星花和龍船花是蜜源植物,於真光小學均有種植。文老師表示食料植物的物裡柑橘葉培養幼蟲成功度高。
綠色力量
綠色力量助理高級教育及保育主任盧詠鋒(左)和助理教育主任陳詞恩講解蝴蝶生能計劃內容。

整個計劃師生需掌握一定程度的知識。綠色力量助理高級教育及保育主任盧詠鋒講解,以科學角度為例,一棵柑橘也能吸引蝴蝶,但機率會較低。若是植物多樣性夠高,能吸引蝴蝶的機會較高。以經驗來說,樹多也不一定有效果,若學校在林區邊緣最容易吸引蝴蝶,故藉實踐知識,能讓學生對每項事物更熟悉及認真。

蝴蝶園變生態區

今屆參與活動之一的九龍真光中學(小學部)(簡稱真光小學),該校教師文奕凱指出整項活動時間充裕,學生有很多發揮創意和能力的機會。他舉例指出學生蝴蝶園的網欄是由學生自行搭建,意外地能順利通過5月期間的多場狂風暴雨。還有,蝴蝶園植物多樣性,順帶讓該區演變為一個小型生態區,蝴蝶之外吸引了螳螂、蜘珠等其他昆蟲,學生第一反應是想驅除牠們,但他會提醒應尊重每項生物在自然界裡生存,學生們從中學會了容納其他昆蟲。一個STEM計劃,讓學生多方面獲益良多。

真光小學
九龍真光中學(小學部)參與STEM蝴蝶計劃的教師(後排右一)文奕凱和學生合照。
真光小學
學生吳雅晴、黃穎嵐、何愷琳和羅只鏸表示運用網絡攝影機,進行24小時監察及記錄蝴蝶習慣。
真光小學
學生陳紫嫣、許泳詩、李卓翎和盧傲妍輪流講解實驗方式和高低頻率聲音的差別。
真光小學
(左起)九龍真光中學(小學部)學生(左起)林語霏、陳嘉怡、黎展言和柯卓琳,研究「蝴蝶成蟲後會否仍保留幼蟲時的記憶?」的實驗。

採訪期間,參與的學生均能清楚講解研究目的、方法和結論,但更值得注意的是學生們在憶述學習成果時,對科學、科技和工程上的熟悉度,並且能展露歷經STEM所掌握的軟技能(如創意或溝通能力)成果,學習成效顯著。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