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童的精神健康

近日家長關心的議題並不是「如果培育子女成才」,而是子女的「精神健康」。愈來愈多青少年沈迷上網,學業馬馬虎虎,工作態度消極,甚至無所事事。根據前線社工估計,香港人約有三、四萬「隱蔽青年」,情況令人憂慮!防範未然是最好的方法!精明的父母及早注重子女的精神健康。

出世至兩歲

嬰幼兒的需要主要是足夠的營養、充足的睡眠和快樂的遊戲,讓他們快樂的成長!這段期間的父母比較注重起居飲食,忽略了幼兒的安全感。嬰兒出生後,應該獨自睡在嬰兒床上,學習建立自信心。研究發現獨自睡覺的嬰兒長大後更有自信心,相反與父母同睡的嬰兒比較依賴父母,長大後缺乏獨立能力。

兩歲至六歲

這期間的幼童主要是在遊戲中學習,培養幼童的好奇心,探索大自然的奧妙,了解世界不同角落的風土人情,避免過早學習寫字及默書。現今的幼稚園教育過早催谷幼童學習外語,忽略幼童靈活運用母語表達情緒和想法。筆者身邊的朋友,強迫兒子純粹用英語溝通,完全不懂中文,更不說廣東話,兒子到國際學校就讀。中學後留在英國讀書,畢業後拒絕回港,強迫父母移民英國。結果與親朋戚友斷絕來往。其實幼稚園教育應該開發幼童的潛能,了解他們獨特的個性,鼓勵他們追求知識、追逐夢想!幼稚園教育不應該抄寫作業,應該著重表達和溝通,聆聽不同的故事。家長也應該用「書面語」朗讀不同種類的故事,讓他們增長知識,提升語文能力。

六歲至十二歲

小學階段初期鼓勵幼童減少對父母的依賴,學習解決困難的能力。現今的父母呵護有加,事事悉心安排,扼殺了兒童的獨立自主。學校課程緊迫,家課排山倒海,讓兒童喘不過氣來,幼童壓力自然巨大。

世界各地教育革命已經開始,由芬蘭教育部長 Pasi Sahlberg 倡議「 Teach Less & Learn More 」,小學教育一至四年級沒有家課,五、六年級家課以專題探索為主,小學教育沒有標準考試評核學生。近二十年,芬蘭學生成積名列世界前茅,拒絕上學兒童少之又少,學習氣氛濃厚,師生積極討論。芬蘭式教育特色,學生勇於表達意見,不論對錯,反觀香港學生羞於表達意見,害怕錯誤被人訕笑,結果課堂上一面倒,老師滔滔不絕地教學,學生靜靜地聽著抄寫。要改變香港的小學教育模式非常困難,主要是大學學額僧多粥少,家長亦要求子女學業有成。

現時全港小學生約有百分之十五患上不同程度的學習障礙,包括:讀寫障礙、專注力不足與過度活躍症、智力障礙、自閉症等等。個別學生差異亦需要制定「個人教育計劃」,確保他們得到公平的教育機會。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