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發學生創意 從小由動手作開始

早前曾撰文指出STEM能夠啟發學生創意,觀感來自多個採訪心得,但不少人曾私下問小記,創意是否能培育?實際上,很多資深的教育工作者均表示創意能由用心栽培而來,而今次分享創意培育的是聖保祿天主教小學。

近年聖保祿天主教小學(簡稱SPPCS),由上午校轉為全日制課程,校長關佩玲講解當中課堂規劃,上午仍是傳統的正規課堂,下午是導修及各類活動課,而當中因應未來發展,也編排了多項STEM內容於課程及活動供學生參與。方式之一是於上午的數學、電腦等相關科目會調動教授合適STEM的內容,而下午的活動課裡有裡編排STEM動手作專題探究,小一至小三有8節活動,而小四至小六有16節課。此外,學校設有興趣及拔尖活動,讓學生按需求或能力加以發展。當學生有志於此,更會由學校協助組成小隊參賽。

(後排左三)校長關佩玲及(後排右一)資訊科技發展主任阮澤恩,與一眾參與STEM活動學生合照。
(後排左三)校長關佩玲及(後排右一)資訊科技發展主任阮澤恩,與一眾參與STEM活動學生合照。

師生隨STEM進步關校長坦言外間觀感是女校學生較文靜,但自加入STEM元素後,留意到女學生有很多改變,例如有很多女學生表示第一次拿取螺絲批,但製作的成品與鄰近男校同學成果相約,但更注重細節。關校長續說學生的學習能力也讓她感意外,以「衝上雲霄」計劃而言,最初預計是一個學年上兩個層級,但該校學生能完成四個層級比並能參加比賽,甚至能獲得佳績,足以證明女生能力能媲美男生。數理能力之外,她留意到學生的英語交流、自信及放眼世界的觀感也進一步提高,印證STEM發展軟技能的能力。最後關校長補充,除學生進步外,也注意到教師的能力隨之提升,學校稍後會朝「R」方面進行研究,讓師生持續學習進步。

至於課程架構,負責統籌的課程發展主任李秀鳳表示,上下午課堂規劃是按研究編排,務求讓學生培養學生的全人能力。實際編排上,常識科科主任賴慧貞指出因應學生能力,於一至六年級加入不同的探究活動,如吸塵機、模型車等,具體形式是每位學生設有專題探究筆記本,學生就能循序逐步製作出活動產品,教師可藉此教授公平測試、設計循環及運用數學等知識。

課程編排上,學校備有各類大小類型的吸塵機作示範,接著提供工具,如摩打、電池盒和樽,由學生自行構思,賴老師笑言設計上不用詳細講解,學生能經由引導後,自行思考設計及製作。
課程編排上,學校備有各類大小類型的吸塵機作示範,接著提供工具,如摩打、電池盒和樽,由學生自行構思,賴老師笑言設計上不用詳細講解,學生能經由引導後,自行思考設計及製作。
(左)課程發展主任李秀鳳及(右)常識科科主任賴慧貞於兩年內為SPPCS統籌全校的STEM課程。
(左)課程發展主任李秀鳳及(右)常識科科主任賴慧貞於兩年內為SPPCS統籌全校的STEM課程。

衝上中學組參賽

課程之餘,兩年前經由校長連線讓學生參與林氐基金贊助的「衝上雲霄計劃」計劃內容是讓有興趣於STEM的四至六年級學生,學習有關航空飛行的相關知識。該計劃分為五個等級,由「基礎飛行理論及紙飛機」課程,到模擬飛行練習學習氣象學等知識、VR飛行課程感受真正模擬控制、四軸飛機體驗控制飛行理論,以及製作航空木模型,並進行各類真正飛行測試。由淺入深,每個領域不止是動手製作小玩具,還需進行測試、製作等實踐知識。

拿𠝹刀𠝹木製作飛機,是學生們共同愉快的回憶。此外,從她們言談間表現出熟悉二具名詞、規格和技術。
拿𠝹刀𠝹木製作飛機,是學生們共同愉快的回憶。此外,從她們言談間表現出熟悉二具名詞、規格和技術。

𠝹出科學興趣

豐富及有趣味的活動,引發了強烈的自學心。上學年學生楊舒晴、黎奕琳、王嘉晞、黃敏及胡睿庭組成隊伍參與「新加坡國際飛機設計比賽」,跨級挑戰中學組,仍於比賽中勝出,奪得最佳飛行理論獎季軍。

她們能取得佳績,相信與愉快學習有直接關連。五位得獎同學高興的與小記分享參與衝上雲霄計劃細節。以胡睿庭為例,她的哥哥曾參加類似比賽,但曾笑指妹妹作品成熟度稍低,但胡睿庭並沒有放棄,隨之而來是自行學習及改善,最終更破了大會記錄,獲得「最遠距離(Range)」比賽的冠軍。另一位學生王嘉晞憶述原先沒有打算參加,幸而有嘗試,經由動手作及合作學習的機會,讓她注意到科學科裡有很多趣味知識,現在對科學增加了興趣。

無論是紙飛機和木飛機,要取得佳績並不容易,學生需由角度至機身改造作出多項測試,再不斷改良。
無論是紙飛機和木飛機,要取得佳績並不容易,學生需由角度至機身改造作出多項測試,再不斷改良。

木飛機勝四軸機

不過,最令小記感意外的是八位同學當中,有五位表示製作木飛機比四軸機更有趣味。原因是製作木飛機需親手設計及製作,是獨一無二的個人作品,而且有共同製作的愉快回憶。但也有一位學生表示喜歡四軸機,原因是木飛機有太多變素,如機身長度等均會影響飛行結果,四軸機只需直接控制編程就能變化,她個人更喜歡鑽研此方面的知識。

(後排左起)學生胡睿庭、黎奕琳、(前排左起)王嘉晞、黃敏和楊舒晴曾一起前往新加坡參賽,以小學生身份贏得中學組季軍。
(後排左起)學生胡睿庭、黎奕琳、(前排左起)王嘉晞、黃敏和楊舒晴曾一起前往新加坡參賽,以小學生身份贏得中學組季軍。

另一組學生陳芊螢、李廸霖和魏靖瑩參與的日內瓦國際發明展,同是跨級挑戰,她們是全場幾唯一的小學生,但仍獲得銀獎。學生們所設計的是SmartEatApp,設計原因是香港的學童有肥胖趨勢,加上學校由上午校改為全日制後,部份同學因不慣外判飯盒有大量廚餘,她們擔心同學們的營養不足。

參與日內瓦國際賽事

三位學生既是STEM成員,並因應比賽,經商討後期望以製作App解決上述各項問題。App主要分為兩部份。第一部份是餐前選擇餐單,藉此能預計營養比例而選擇合適的午餐。第二部份是用餐後,學生們需拍攝餘下的食物上載至App內,家長就能得知學童進食情況。如此一來,既有監督作用,也可方便家長安排晚餐營養計劃。學生們直言是運用了壓力令同學吃完飯,但她們也有舉辦獎勵計劃。結果是自計劃實施以來,低年級學生用膳情況有極大的改善。

(左起)學生陳芊螢、李廸霖和魏靖瑩商討製作SmartEat,有效改善學生營養問題。
(左起)學生陳芊螢、李廸霖和魏靖瑩商討製作SmartEat,有效改善學生營養問題。

跨代協作實踐理念

SmartEat內有資料庫,程式需連結上網,而教師、學生和父母也可經由手機連結,此類多層結構的App,學生們如何製作呢?學生直接講解,她們曾諮詢營養師,並由老師聯繫香港大學電機電子工程系的教授和大學生以完成設計程式的部份。她們對程式運作的概念十分清晰,小記曾向她們瞭解對人工智能的應用認知,她們都能一一舉例及作答。負責帶隊的阮老師表示此類活動成果良好,既豐富了學生的科學及科技知識,更重要的是學生增添學習自信,從而提升學生自學能力。當日就有學生表示,期望能盡快學習為App學習添加遊戲部份,以擴展SmartEat的功能。

李廸霖正示範用QR進行Login,系統設計裡所有設計真正方便所有年級的學生使用,她期望為系統加入人工智能及遊戲的部份。
李廸霖正示範用QR進行Login,系統設計裡所有設計真正方便所有年級的學生使用,她期望為系統加入人工智能及遊戲的部份。
魏靖瑩熟悉App操作,講解程式架構。
魏靖瑩熟悉App操作,講解程式架構。
魏靖瑩感受最深是日內瓦賽事場內全用英語交流,外國文化直接清晰。
魏靖瑩感受最深是日內瓦賽事場內全用英語交流,外國文化直接清晰。

教育學生無限

近期的採訪中,陸續有「學生創意無限」的成果出現。以本文為例,學生能越級比賽挑戰成功,小記歸因於教師秉持信任學生的信念。畢竟若教師於設計階段不懂欣賞學生創意,而沒有持續支持就不會有成果。未來要讓學生有創意發揮,作為教育栽培者必需予以信心及支持,香港的創意發揮才能有機會得以傳承。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