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學紅葉與玻璃花

十一月初的美國波士頓,在哈佛大學隨風而落的紅葉呈現多樣的紅色,有海棠紅、桃紅、粉紅、火紅,與校內自然歷史博物館外牆的磚紅色各有千秋。

大約 140 年前,哈佛大學的植物學教授 George Lincoln Goodale 想到要把植物盛放的美態凝住,為的不是傷春悲秋,而是研究和教學。他有感當時紙造或蠟造的植物標本有兩個問題:一、只能展示植物的平面形態;二、顏色失真,用作教學效果並不理想。哈佛校徽上的拉丁文「 Veritas 」意即「真理」,這位科學家就實踐了求真求善的精神。他委託德國的玻璃工匠兼博物學家 Leopold Blaschka 及 Rudolf Blaschka 父子製作八百多種實物大小的玻璃植物模型,現在成為哈佛大學自然歷史博物館的鎮館之寶—「魏耳氏收藏玻璃植物模型」展覽。

館內尚有海洋生物及放大植物局部的玻璃模型,全皆色彩豐富和形態迫真,至今仍使我驚奇不已。遊人要是意猶未盡,想吸收更多生物歷史的知識,還可瀏覽博物館的網上展覽「 What’s in a Name ?」,了解生物命名與科學家追溯生命之源的關係。

格物致知探索精神

回港後,向香港魚類學會主席莊棣華請教學習自然科學之道,對博物學亦甚有心得的他說:「從三四歲,母親喜愛大自然,經常帶我去戶外觀察各類生物和逛博物館,培養了我對自然博物的興趣。博物館的使命之一是追求真知,自然科學展覽一般會系統化地展示生物的各種知識,參觀博物館有助學習自然科學。」

碧海藍天的大自然、標本滿佈的藏珍閣、資訊爆炸的互聯網,都是探究
自然科學的好去處。按自己的步調學習新知必是做對選擇,這也是筆者撰寫此文時的想法,此專欄亦將是嶄新的旅程,是為序。

Scroll to Top